安徽省學校新冠肺炎師生員工個人防護手冊
安徽省學校新冠肺炎
師生員工個人防護手冊
安徽省學校新冠肺炎
師生員工個人防護手冊
切實做好安徽省教育系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確保2020年春季學期學校工作平穩運行,需加強對廣大師生員工個人衛生防護技能知識培訓和心理健康教育,保證師生員工身心健康和安全。同時,所有返校師生員工需向學校承諾其報告的真實性,簽訂承諾書(見附件1和附件2),并做好以下防護:
一、個人衛生防護
1.公共場所的個人衛生防護
在密閉公共場所要正確佩戴一次性醫用口罩或醫用外科口罩;
減少接觸公共物品;
打噴嚏或咳嗽時,如未佩戴口罩,須用紙巾或手肘衣服遮住口鼻;
外出回來后立即洗手,采用“七步洗手法”,全程保持手衛生;
盡量減少外出活動頻率,縮小外出活動范圍。
2.醫用口罩使用指引
學校應根據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關于印發公眾科學戴口罩指引的通知》(聯防聯控機制發〔2020〕33號)文件精神,加強科學引導(見附件3)。
更換和存放:每4小時更換一次性醫用口罩。在此期間,若無明顯臟污、變形、損壞,可重復使用;若口罩被污染,應立即更換,不可重復使用。每人需準備一個清潔、透氣的紙袋存放個人醫用口罩,并標記姓名,確保專人專用,避免交叉感染。
佩戴方法:佩戴口罩前應洗手,在戴口罩過程中避免接觸到口罩內側面,減少口罩被污染的可能。面向口罩無鼻夾的一面,兩手各拉住一邊耳帶,使鼻夾位于口罩上方;用口罩抵住下巴;將耳帶拉至耳后,調整耳帶至感覺盡可能舒適;將雙手手指置于金屬鼻夾中部,一邊向內按壓一邊順著鼻夾向兩側移動指尖,直至將鼻夾完全按壓成鼻梁形狀為止。
醫用一次性口罩,藍色面朝外,白色面貼口鼻。
摘脫方法:口罩外側吸附了大量細菌,脫下口罩時避免觸碰口罩外側,用手抓著系帶取下,應將口罩接觸口鼻的一面朝外折好,放入清潔的自封袋中。不宜將摘下來的口罩直接塞進口袋里或隨意丟棄,避免造成醫用口罩二次污染。摘脫口罩之后,一定要記得清洗雙手,保持手衛生。
處理:廢棄的一次性醫用口罩應統一收集處理。健康學生和老師使用過的一次性醫用口罩,按照生活垃圾分類要求處理即可;出現發熱、咳嗽等癥狀人員佩戴的醫用口罩,需按照醫療廢物處理流程交由有資質的單位處理。
3.保持手衛生
要做到減少接觸交通工具的公共物品或部位;
接觸公共物品、咳嗽手捂之后、飯前便后,用肥皂、洗手液或免洗手消毒液清潔手部;
避免用手接觸口鼻眼。
4.正確的洗手方法
第一步,掌心相對,手指并攏相互摩擦;
第二步,手心對手背沿指縫相互搓擦,交換進行;
第三步,掌心相對,雙手交叉沿指縫相互摩擦;
第四步,彎曲各手指關節,在另一手掌心旋轉搓擦,交換進行;
第五步:一只手握住另一只手的拇指搓擦,交換進行;
第六步:將五個手指尖并攏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轉揉搓,交換進行;
第七步:一只手的手掌握住另一只手的手腕部分,旋轉揉搓,交換雙手。
小技巧:按“內—外—夾—弓—大—立—腕”口訣進行;時間不應少于20秒,相當于唱完兩遍“祝你生日快樂,祝你生日快樂,祝你生日快樂,祝你生日快樂!”的《生日快樂歌》。
5. 健康打卡與報告制度
堅持每日健康打卡,報告健康狀況和接觸新冠肺炎病人、疑似病人及無癥狀感染者情況;
當出現發熱、咳嗽等癥狀時,要馬上告知老師或學校疫情報告負責人;
若發熱(額溫≥36.8℃或腋下體溫≥37.3℃,后者更為準確),在校學生和教職員工到學校指定隔離觀察室或健康觀察室休息,必要時及時送診。
6. 就診防護
如果出現發熱、咳嗽等癥狀,按規定去定點醫院就醫;
盡量避免乘坐公交車、地鐵等公共交通工具,前往醫院路上和醫院內應全程佩戴醫用外科口罩(或其他更高級別的口罩)。
二、健康生活方式
1. 作息規律,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
幼兒園兒童每天保證10~13小時、小學生每天10小時、初中生每天9小時、高中生每天8小時的睡眠,教職員工每天保持8小時睡眠;
不打破平時的作息規律,上床睡覺時間不宜比平時推遲半小時以上,起床時間不宜比平時推遲1小時以上。
2. 健康飲食
一日三餐定時;
保持食物多樣,不偏食、挑食;
不喝含糖飲料,多喝開水、茶水;
家長和兒童青少年一起準備食物,討論食品營養,學會簡單烹飪。
3. 減少視屏時間
除完成教育部門線上教學以外,兒童青少年要盡可能減少視屏時間。
每天看手機、電腦、電視、Pad等視屏電子產品,幼兒園3~6歲兒童不宜超過1小時,6歲以上的人群不宜超過2小時;
家長成為子女的榜樣,避免“手機控”“電視控”;
用體力活動、家務勞動、親子互動游戲代替視屏行為。
4. 加強體力活動
教職員工及學生盡可能增加室內運動、家務勞動;在少接觸他人或者與他人保持1.5米以上距離的情況下,進行戶外體育鍛煉,加強體力活動。
對于5~17歲的兒童,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天累計至少60分鐘中等強度(如健美操、踢毽子等)到高強度(如快速高抬腿、跳繩等)體力活動,并且大多數日常體力活動應該是有氧運動;
18歲以上的人群,每周至少完成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體力活動或75分鐘的高強度體力活動,每次應該至少持續10分鐘。此外,每周還應有2次肌肉力量運動。
三、教師上班的健康要求
近14天無發熱、咳嗽等感冒樣癥狀,無高風險地區和國家旅居史,無與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疑似病例、無癥狀感染者及境外來皖(回皖)人員接觸史;
在辦公室入口醒目位置放置快速免洗手消毒液或普通洗手液,并有醒目標識提示保持手衛生;
兩人及以上辦公時佩戴口罩;
電腦專用,不使用他人及公共電腦;
全天保持通風狀態,中央空調暫停使用;
每日夜間對辦公室公共設施進行消毒。
四、上課衛生要求
公共教室僅供教學使用,暫停其他聚集性活動;
教師授課時佩戴醫用口罩;
學生上課時佩戴口罩;
必要時錯峰上課;
教師在上課前后均要洗手;
教室消毒、通風。要求見“安徽省學校新冠肺炎疫情重點場所防控工作指引”。
五、進餐衛生要求
有潛在疫情風險的地區,教職員工和學生進餐可實行錯峰制;
采用分餐制;
避免面對面就餐,若條件允許應隔位就座或保持人與人之間的安全防護距離(1.5米),避免就餐時說話,避免扎堆就餐;
就餐前、就餐后洗手;
食堂消毒、通風要求見“安徽省學校新冠肺炎疫情重點場所防控工作指引”。
六、學生和教職員工返校途中安全防護
如有發熱、咳嗽等癥狀,應佩戴口罩及時就醫,排除新冠肺炎病毒感染后再擇期返校;
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進入公共場所時,全程佩戴口罩;
全程保持手衛生,減少接觸交通工具上的公共物品或部位。當手接觸了公共物品、咳嗽時用手捂、飯前便后等情況下,用洗手液或肥皂流水洗手,遵從“七步洗手法”;或者使用免洗手消毒液清潔雙手;
避免用手接觸口鼻眼;
打噴嚏或咳嗽時用紙巾捂住并妥善處理廢棄紙巾,無紙巾時可用手肘衣服遮住口鼻;
應留意周圍旅客狀況,避免與可疑人員近距離接觸。發現身邊出現可疑癥狀者須及時報告乘務人員;
做好健康監測,自覺發熱時要主動測量體溫,若出現可疑癥狀,盡量避免接觸其他人員,視病情及時就醫;
旅途中如需到醫療機構就診,主動告訴醫生個人14天內是否到過新冠肺炎疫情高風險地區或國家的旅居史,是否途經疫情高風險地區或國家,是否接觸過確診病例、疑似病例、無癥狀感染者等,積極配合開展相關流行病學調查;
妥善保存旅行票據信息,以配合密切接觸者的調查;
到校按學校要求報告,登記相關信息,填寫健康卡。
七、心理健康
1. 開展多形式心理健康教育
學校通過微博、公眾號、微信群或QQ群向教職員工和學生推送心理健康科普類文章等;
利用校園公告欄、宣傳欄、教室黑板報、宣傳手冊發放等方式做好心理健康教育;
教師學習心理健康知識,及時發現、疏導學生心理健康問題;
教師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教學活動。
2. 營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圍
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來幫助學生恢復規律學習生活、獲得穩定感;
提倡學生維護人際交往,通過遠程方式與家人、朋友、同學等保持積極聯系,彼此表達關心,獲得情感支持;
如有條件,學校建立心理健康熱線;
鼓勵學生和教職員工利用社會心理熱線服務和心理危機干預服務系統。
3. 積極推進心理健康的自我調適
多運動,增強體質,促進身心健康;
聽音樂,緩解緊張情緒;
家長和子女之間保持良好的親子互動;
不信謠,不傳謠。
4. 及時發現師生的嚴重心理健康問題
家長和教師學習兒童青少年心理發展規律的知識,關注他們的心理波動和行為表現,傾聽他們的抱怨和愿望,了解他們封閉的心理活動;
學校教職員工同事之間要相互關心,及時發現同事有可能存在的嚴重心理健康問題,并向單位領導匯報;
充分利用屬地省、市、縣綜合性醫院心理門診、精神衛生中心及各類有資質的心理咨詢機構等資源,及時轉介受疫情影響導致嚴重心理問題的學生和教職員工接受專業的心理咨詢和治療,并做好后續的銜接和支持性工作。
附件1
學生承諾書 學校名稱: 班級: 承諾人(學生)簽字: 承諾人(監護人)簽字: 班主任簽字: 校長簽章: 2020 年 月 日 2020 年 月 日 附件2 教職員工承諾書 學校名稱: 附件3 公眾科學戴口罩指引 科學戴口罩,對于新冠肺炎、流感等呼吸道傳染病具有預防作用,既保護自己,又有益于公眾健康。目前,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形勢下,為引導公眾科學戴口罩,有效防控疫情,保護公眾健康,特提出以下指引。 一、普通公眾 (一)居家、戶外,無人員聚集、通風良好。 (二)處于人員密集場所,如辦公、購物、餐廳、會議室、車間等;或乘坐廂式電梯、公共交通工具等。 (三)對于咳嗽或打噴嚏等感冒癥狀者。 (四)對于與居家隔離、出院康復人員共同生活的人員。 二、特定場所人員 (一)處于人員密集的醫院、汽車站、火車站、地鐵站、機場、超市、餐館、公共交通工具以及社區和單位進出口等場所。 (二)在監獄、養老院、福利院、精神衛生醫療機構,以及學校的教室、工地宿舍等人員密集場所。 防護建議:在中、低風險地區,日常應隨身備用口罩(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或醫用外科口罩),在人員聚集或與其他人近距離接觸(小于等于1米)時戴口罩。在高風險地區,工作人員戴醫用外科口罩或符合KN95/N95及以上級別的防護口罩;其他人員戴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 三、重點人員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疑似病例、確診病例和無癥狀感染者;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密切接觸者;入境人員(從入境開始到隔離結束)。 四、職業暴露人員 (一)普通門診、病房等醫務人員;低風險地區醫療機構急診醫務人員;從事疫情防控相關的行政管理人員、警察、保安、保潔等。 防護建議:戴醫用外科口罩。 (二)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確診病例、疑似病例患者的病房、ICU工作的人員;指定醫療機構發熱門診的醫務人員;中、高風險地區醫療機構急診科的醫務人員;流行病學調查、實驗室檢測、環境消毒人員;轉運確診和疑似病例人員。 (三)從事呼吸道標本采集的操作人員;進行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氣管切開、氣管插管、氣管鏡檢查、吸痰、心肺復蘇操作,或肺移植手術、病理解剖的工作人員。 五、使用注意事項 (一)呼吸防護用品包括口罩和面具,佩戴前、脫除后應洗手。 (二)佩戴口罩時注意正反和上下,口罩應遮蓋口鼻,調整鼻夾至貼合面部。 (三)佩戴過程中避免用手觸摸口罩內外側,應通過摘取兩端線繩脫去口罩。 (四)佩戴多個口罩不能有效增加防護效果,反而增加呼吸阻力,并可能破壞密合性。 (五)各種對口罩的清洗、消毒等措施均無證據證明其有效性。 (六)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和醫用外科口罩均為限次使用,累計使用不超過8小時。職業暴露人員使用口罩不超過4小時,不可重復使用。
學生姓名: 年齡: 歲
防護建議:不戴口罩。
防護建議:在中、低風險地區,應隨身備用口罩(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或醫用外科口罩),在與其他人近距離接觸(小于等于1米)時戴口罩。在高風險地區,戴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
防護建議:戴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或醫用外科口罩。
防護建議:戴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或醫用外科口罩。
防護建議:在中、低風險地區,工作人員戴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或醫用外科口罩。在高風險地區,工作人員戴醫用外科口罩或符合KN95/N95及以上級別的防護口罩。
防護建議:戴醫用外科口罩或無呼氣閥符合KN95/N95及以上級別的防護口罩。
防護建議:戴醫用防護口罩。
防護建議:頭罩式(或全面型)動力送風過濾式呼吸防護器,或半面型動力送風過濾式呼吸防護器加戴護目鏡或全面屏;兩種呼吸防護器均需選用P100防顆粒物過濾元件,過濾元件不可重復使用,防護器具消毒后使用。